八下物理思维导图简单
一、力与运动
1. 力
- 1.1 力的概念:
-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。
- 力使物体发生形变或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。
-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。
- 1.2 力的三要素:
- 大小:力的强度。
- 方向:力作用的方向。
- 作用点:力作用的位置。
- 1.3 力的测量:
- 工具:弹簧测力计。
- 原理:在弹性限度内,弹簧的伸长量与所受拉力成正比。
- 读数:认清分度值,视线与刻度垂直。
- 1.4 力的单位:
- 牛顿(N)。
- 1.5 力的种类:
- 重力:由于地球吸引而产生的力。
- 方向:竖直向下。
- 大小:G = mg (g ≈ 9.8N/kg)。
- 弹力: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。
- 常见弹力:支持力、压力、拉力。
- 产生条件:接触且发生形变。
- 摩擦力: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,当它们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,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。
- 滑动摩擦力:f = μN (μ:动摩擦因数;N:正压力)。
- 静摩擦力:根据二力平衡确定。
- 重力:由于地球吸引而产生的力。
2. 牛顿第一定律
- 2.1 牛顿第一定律:
-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,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。
- 惯性是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。
- 2.2 惯性:
- 定义:物体具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。
- 影响因素:质量。质量越大,惯性越大。
- 惯性不是力,是一种性质。
- 2.3 理解牛顿第一定律:
- 是在理想状态下得出的结论,实际上不可能完全不受力。
- 说明了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,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。
3. 二力平衡
- 3.1 二力平衡的条件:
- 作用在同一物体上。
- 大小相等。
- 方向相反。
- 作用在同一直线上。
- 3.2 平衡状态:
- 静止状态。
- 匀速直线运动状态。
- 3.3 二力平衡与相互作用力的区别:
- 二力平衡:一个物体受到两个力。
- 相互作用力:两个物体之间相互作用。
4. 压强
- 4.1 压力的概念:
- 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。
- 方向:垂直于受力面。
- 4.2 压强:
- 定义: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。
- 公式:p = F/S (p:压强,单位Pa;F:压力,单位N;S:受力面积,单位m²)。
- 增大压强的方法:增大压力,减小受力面积。
- 减小压强的方法:减小压力,增大受力面积。
- 4.3 液体压强:
- 特点: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;同一深度,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;深度越大,压强越大。
- 公式:p = ρgh (ρ:液体密度,单位kg/m³;g ≈ 9.8N/kg;h:深度,单位m)。
- 4.4 大气压强:
- 证明实验:马德堡半球实验。
- 测量:托里拆利实验。标准大气压:760mmHg = 1.013×10⁵Pa。
- 大气压与高度的关系:高度越高,大气压越小。
- 4.5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:
- 流速越大,压强越小;流速越小,压强越大。
- 应用:飞机的升力,喷雾器等。
二、简单机械
1. 杠杆
- 1.1 杠杆的定义:
- 能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。
- 1.2 杠杆的五要素:
- 支点:杠杆绕着转动的点。
- 动力:使杠杆转动的力。
- 阻力:阻碍杠杆转动的力。
- 动力臂: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。
- 阻力臂: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。
- 1.3 杠杆的平衡条件:
- F₁L₁ = F₂L₂。
- 1.4 杠杆的分类:
- 省力杠杆:动力臂大于阻力臂(L₁ > L₂),省力但费距离。
- 费力杠杆:动力臂小于阻力臂(L₁ < L₂),费力但省距离。
- 等臂杠杆:动力臂等于阻力臂(L₁ = L₂),不省力也不费力,但可以改变力的方向。
2. 滑轮
- 2.1 定滑轮:
- 特点:不省力,但可以改变力的方向。
- 实质:等臂杠杆。
- 2.2 动滑轮:
- 特点:省一半力,但费距离。
- 实质:动力臂是阻力臂两倍的杠杆。
- 2.3 滑轮组:
- 特点:既可以省力,又可以改变力的方向。
- 绳子段数n:承担动滑轮和重物的绳子段数。
- 省力情况:F = (G + G动)/n (不计摩擦力)。s = nh。
3. 功
- 3.1 功的概念:
- 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。
- 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:作用在物体上的力,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。
- 3.2 功的计算:
- 公式:W = FS (W:功,单位J;F:力,单位N;S:距离,单位m)。
- 3.3 功的单位:
- 焦耳(J)。
4. 功率
- 4.1 功率的概念:
- 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。
- 4.2 功率的计算:
- 公式:P = W/t = FV (P:功率,单位W;W:功,单位J;t:时间,单位s;F:力,单位N;V:速度,单位m/s)。
- 4.3 功率的单位:
- 瓦特(W)。
5. 机械效率
- 5.1 有用功:
- 对人们有用的功。
- 5.2 总功:
- 动力所做的功。
- 5.3 额外功:
- 不是人们所需要的,但又不得不做的功。
- 5.4 机械效率:
- 定义:有用功与总功的比值。
- 公式:η = W有/W总。
- 影响因素:机械的摩擦,机械本身的重力。
三、浮力
1. 浮力
- 1.1 浮力的概念:
- 浸在液体或气体里的物体受到液体或气体向上托的力。
- 方向:竖直向上。
- 1.2 浮力产生的原因:
- 液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。
- 1.3 阿基米德原理:
- 内容: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,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。
- 公式:F浮 = G排 = ρ液gV排 (ρ液:液体密度,单位kg/m³;g ≈ 9.8N/kg;V排:排开液体的体积,单位m³)。
2. 物体的浮沉条件
- 2.1 物体的浮沉条件(浸没在液体中):
- F浮 > G:上浮。
- F浮 = G:悬浮。
- F浮 < G:下沉。
- 2.2 物体的浮沉条件(漂浮):
- F浮 = G。
- ρ物 < ρ液。
- 2.3 物体密度小于液体密度:
- 漂浮或悬浮。
- 2.4 物体密度大于液体密度:
- 下沉。
- 2.5 应用:
- 轮船:通过改变自身的重力来实现浮沉。
- 潜水艇:通过改变自身的重力来实现浮沉。
- 密度计:漂浮在液体中,示数表示液体密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