特殊动词思维导图

特殊动词思维导图

特殊动词 (Special Verbs)

  • 定义: 指在语法功能或句法结构上与一般动词有所不同的动词。
  • 特点:
    • 部分不能单独作谓语。
    • 部分不能带宾语或只能带特定类型的宾语。
    • 部分不能带动态助词"着"、"了"、"过"。
    • 部分不能重叠。
    • 否定形式常有特殊性 (如 "是" 的否定是 "不是","有" 的否定是 "没有")。
    • 常用于特定句式或充当补语。

能愿动词 (Auxiliary Verbs / Modal Verbs)

  • 概念: 表示可能性、必要性、意愿、能力等的动词,常放在其他动词或形容词前面作状语。
  • 常见例子:
    • 能 (néng): 表示能力或客观可能性。
      • 例子: 我 说汉语。(能力) 天气好,我们明天 去。(可能性)
    • 会 (huì): 表示习得的能力、可能性或预测。
      • 例子: 我 开车。(习得能力) 明天可能 下雨。(预测可能性)
    • 可以 (kěyǐ): 表示许可或可能性。
      • 例子: 你 可以 进来。(许可) 这里 可以 停车吗?(许可/可能性)
    • 应该 (yīnggāi): 表示理应如此或推测。
      • 例子: 你 应该 多休息。(理应) 他 应该 已经到了。(推测)
    • 得 (děi): 表示必须、有必要 (口语)。
      • 例子: 我明天 早起。(必须)
    • 想 (xiǎng): 表示愿望、打算、推测。
      • 例子: 我 去北京。(愿望) 我 他可能不知道。(推测)
    • 要 (yào): 表示主观愿望、决心、必要或即将发生。
      • 例子: 我 学好汉语。(愿望/决心) 你 多喝水。(必要) 天 下雨了。(即将发生)
    • 愿意 (yuànyì): 表示乐意、情愿。
      • 例子: 我 愿意 帮助你。
    • 敢 (gǎn): 表示有勇气。
      • 例子: 我不 一个人走夜路。
  • 语法特点:
    • 一般不能单独作谓语,必须放在动词或形容词前面。
    • 否定形式通常用"不" (如:不能、不会、不可以)。
    • 大多数不能带宾语 (少数如 "想" 可以带名词宾语表示思念)。
    • 不能重叠。
    • 一般不能带动态助词"着"、"了"、"过" (部分在特定语境下可以)。

判断动词 (Copula Verbs)

  • 概念: 用于连接主语和宾语,表示主语的身份、属性、类别等。
  • 常见例子: 是 (shì)、姓 (xìng)、叫 (jiào)、叫做 (jiào zuò)、等于 (děngyú)、像 (xiàng)。
  • 核心: 是 (shì)
    • 功能: 连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,表示判断关系。
    • 例子: 我 学生。 他 医生。 北京 中国的首都。
    • 否定: 用"不是"。
    • 疑问: 用"是...吗"或重叠谓语"是 不是"。
    • 特点:
      • 主要连接名词性成分。
      • 不能带趋向/结果补语。
      • 不能重叠。
      • 不能带"着"、"过" (少数情况可以带"了"表示结果)。
  • 其他: 姓 (xìng)、叫 (jiào)
    • 功能: 连接主语和表示姓氏或名字的宾语。
    • 例子: 我 王。 我 李明。
    • 特点: 宾语类型更受限制。

趋向动词 (Directional Verbs)

  • 概念: 表示动作的方向或移动的方向。
  • 常见例子: 来 (lái - 朝向说话人)、去 (qù - 背离说话人)、上 (shàng)、下 (xià)、进 (jìn)、出 (chū)、回 (huí)、过 (guò)、起 (qǐ)。
  • 用法:
    • 独立作谓语: 表示简单的移动。
      • 例子: 他 楼了。 我们明天 北京。
    • 作趋向补语: 跟在其他动词后面,表示动作的方向。
      • 简单趋向补语: 动词 + 来/去。
        • 例子: 拿 (bring here)。 跑 (run there)。
      • 复杂趋向补语: 动词 + 上/下/进/出/回/过/起 + 来/去。
        • 例子: 拿 来 (bring up here)。 跑 去 (run in there)。 站 来 (stand up)。
      • 带宾语: 宾语的位置取决于宾语类型和趋向补语的类型。
        • 非处所宾语:
          • 动词 + 宾语 + 来/去: 带 来 (bring the book).
          • 动词 + 上/下等 + 宾语 + 来/去: 拿 来 (bring the book up here).
          • 动词 + 上/下等 + 来/去 + 宾语 (常用且更自然): 拿上来 (less common).
        • 处所宾语:
          • 动词 + 进/出/回/过 + 处所宾语 + 来/去: 跑 教室 去 (run into the classroom).
          • 不能 是 动词 + 处所宾语 + 进来/出去/回来/过去。
  • 引申义: 趋向补语常表示动作的结果或状态。
    • 例子: 看 起来 (looks like)。 坚持 下去 (persevere)。 休息 过来 (recover).

存现动词 (Existence/Appearance Verbs)

  • 概念: 表示人或事物的存在、出现或消失。
  • 常见例子: 有 (yǒu)、在 (zài)、站 (zhàn)、坐 (zuò)、躺 (tǎng)、住 (zhù)、来 (lái)、去 (qù)、生 (shēng)、死 (sǐ)、倒 (dǎo)、挂 (guà)、放 (fàng)。 (有 和 在 是最典型的特殊存现动词)
  • 典型句式: 处所词语 + 存现动词 + (着) + 数量词 + 名词
    • 例子: 桌子上 放着 一本书。(表示存在状态)
    • 门口 站着 一个人。(表示存在状态)
    • 昨天 了 三个客人。(表示出现)
  • 有 (yǒu):
    • 表示领有: 我 钱。 否定用 "没有"。 不能带 了/过。
    • 表示存在: 树上 很多鸟。 (处所 + 有 + 事物)
    • 否定: 用 "没有"。
  • 在 (zài):
    • 表示位置: 我 家。 书 桌子上。 (事物 + 在 + 处所)
    • 否定: 用 "不在"。
    • 特点: 不能带宾语 (后面的处所词语是其补语)。

心理活动动词 (Psychological Activity Verbs)

  • 概念: 表示人的感觉、认知、情绪、愿望等心理活动。
  • 常见例子: 喜欢 (xǐhuan)、讨厌 (tǎoyàn)、爱 (ài)、恨 (hèn)、觉得 (juéde)、认为 (rènwéi)、知道 (zhīdào)、相信 (xiāngxìn)、希望 (xīwàng)、怕 (pà)、担心 (dānxīn)、了解 (liǎojiě)、同意 (tóngyì)、忘记 (wàngjì)。
  • 语法特点:
    • 宾语可以是词、短语,也可以是小句 (clause)。
      • 例子: 我 喜欢 。(词) 我 喜欢 看电影。(短语) 我 认为 他会来。(小句)
    • 部分可以兼作形容词谓语 (如:喜欢、讨厌、怕)。
    • 通常不带表示动作完成或持续的补语/助词 (如 了/着)。表示经验时可以用 过 (如:喜欢过、爱过)。
    • 否定形式用"不"。

使令动词 (Causative/Command Verbs)

  • 概念: 表示使唤、命令或请求某人做某事,或使事物发生某种变化。
  • 常见例子: 让 (ràng)、叫 (jiào - 口语)、使 (shǐ - 书面语)、派 (pài)、请 (qǐng)。
  • 典型结构: 主语 + 使令动词 + 宾语 (通常是人) + 动词短语/形容词短语 (作宾语补足语)。
    • 例子: 老师 回答问题
    • 这件事 使 很生气
    • 公司 去出差
    • 吃饭
  • 语法特点:
    • 核心结构是 S + V + O + Predicate (这里的 Predicate 补充说明宾语的状态或动作)。
    • 否定形式用"不"。
上一个主题: 西游记思维导图 下一个主题: 地理思维导图速记

相关思维导图推荐

分享思维导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