初三化学第一章知识点思维导图手写

《初三化学第一章知识点思维导图手写》

一、物质的组成、结构与分类

1.1 物质的组成

  • 概念: 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。

  • 元素:

    • 定义:具有相同质子数(即核电荷数)的一类原子的总称。
    • 表示方法:元素符号(一个字母大写,两个字母第一个大写第二个小写)。
    • 分类:金属元素(一般带“钅”旁,汞例外)、非金属元素(一般带“石”、“气”、“氵”旁)、稀有气体元素。
    • 元素周期表: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排列,反映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。理解周期、族的含义。
  • 原子:

    • 概念: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。
    • 结构:原子核(质子 + 中子)和核外电子。
    • 原子是电中性的:质子数 = 核外电子数。
    • 原子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。
  • 分子:

    • 概念: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。
    • 构成:由原子构成。
    • 性质:分子在不断运动,分子间存在间隙。
    • 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。
  • 离子:

    • 概念: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。
    • 形成:原子得失电子形成。
    • 阳离子:带正电荷(失去电子)。
    • 阴离子:带负电荷(得到电子)。

1.2 物质的结构

  • 微观构成:

    • 物质由分子、原子、离子构成。
    • 同种物质分子性质相同,不同物质分子性质不同。
  • 聚集状态:

    • 固态:分子排列紧密,分子间作用力强,有固定形状和体积。
    • 液态:分子排列较紧密,分子间作用力较弱,有固定体积但无固定形状。
    • 气态:分子排列非常分散,分子间作用力很弱,无固定形状和体积。
  • 结构与性质的关系:

    • 物质的组成、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。
    • 性质决定用途。

1.3 物质的分类

  • 纯净物:

    • 概念: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。
    • 分类:
      • 单质: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。(例如:O2, N2, Cu, Fe)
      • 化合物: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纯净物。(例如:H2O, NaCl, CO2)
        • 氧化物:由两种元素组成,且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。(例如:H2O, CO2, Fe2O3)
        • 酸: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。(例如:HCl, H2SO4, HNO3)
        • 碱: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。(例如:NaOH, KOH, Ca(OH)2)
        • 盐:由金属离子(或铵根离子)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。(例如:NaCl, KNO3, Na2CO3)
  • 混合物:

    • 概念: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的物质。
    • 常见混合物:空气、溶液、悬浊液、乳浊液、合金等。

二、化学变化及其表示

2.1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

  • 物理变化:

    • 定义: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。
    • 特征:物质的状态、形状发生改变,但组成物质的分子本身没有改变。
    • 例子:水的蒸发、冰的融化、玻璃破碎等。
  • 化学变化:

    • 定义:生成新物质的变化。
    • 特征:组成物质的分子本身发生改变,生成新的分子。
    • 本质:旧键断裂,新键形成。
    • 例子:木材燃烧、铁生锈、食物腐烂等。
    • 常伴随现象:发光、放热、变色、产生气体、产生沉淀等。
  • 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:

    • 物理性质: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。(例如:颜色、状态、气味、熔点、沸点、硬度、密度、溶解性、导电性、导热性等)
    • 化学性质: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。(例如:可燃性、氧化性、还原性、酸碱性、稳定性等)

2.2 化学反应类型

  • 化合反应:

    • 定义: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。(A + B → C)
    • 特点:多变一。
  • 分解反应:

    • 定义: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反应。(A → B + C)
    • 特点:一变多。
  • 置换反应:

    • 定义: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。(A + BC → B + AC)
    • 特点:单质 + 化合物 → 单质 + 化合物。
    • 金属活动性顺序:判断金属是否能置换出盐溶液中的金属。
  • 复分解反应:

    • 定义:由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,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。(AB + CD → AD + CB)
    • 特点:化合物 + 化合物 → 化合物 + 化合物。
    • 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:生成物中有沉淀、气体或水。

2.3 化学方程式

  • 定义: 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。
  • 书写原则:
    • 以客观事实为基础。
    • 遵守质量守恒定律,即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数目不变。
  • 书写步骤:
    • 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(反应物在前,生成物在后,中间用短线连接)。
    • 配平化学方程式(使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数目相等,短线改成等号)。
    • 注明反应条件(加热、点燃、催化剂等)和生成物状态(气体用“↑”,沉淀用“↓”,若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有气体或沉淀,则不用标注)。
  • 意义:
    • 表示反应物、生成物和反应条件。
    • 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(质量比)。
    • 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粒子个数关系(粒子个数比)。

2.4 质量守恒定律

  • 内容: 在化学反应中,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。
  • 微观解释: 化学反应前后,原子的种类、数目和质量都没有发生改变。
  • 应用:
    • 配平化学方程式。
    • 进行化学计算。
    • 解释化学现象。

三、溶液

3.1 溶液的形成

  • 溶解现象: 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,形成均一、稳定的混合物。
  • 溶液的组成: 溶质和溶剂。
    • 溶质:被溶解的物质,可以是固体、液体或气体。
    • 溶剂: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,水是最常见的溶剂。
  • 溶液的特点: 均一性、稳定性。
  • 溶解度:
    • 定义:在一定温度下,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,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。
    • 影响因素:温度(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,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,如Ca(OH)2;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)、溶剂种类。

3.2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

  • 饱和溶液: 在一定温度下,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。
  • 不饱和溶液: 在一定温度下,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。
  • 判断方法:
    • 加入少量溶质,看是否能继续溶解。
    • 蒸发少量溶剂,看是否有晶体析出。
  •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:
    • 改变溶质的量(增加或减少溶质)。
    • 改变溶剂的量(增加或减少溶剂)。
    • 改变温度(对于大多数固体,升高温度可以使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;降低温度可以使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)。

3.3 溶解度曲线

  • 意义: 表示某种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。
  • 解读:
    • 曲线上的每个点表示该温度下该物质的溶解度。
    • 曲线的走向表示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。
    • 曲线以上区域的点表示该温度下该物质的过饱和溶液。
    • 两条曲线的交点表示在该温度下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。
  • 应用:
    • 根据温度查找溶解度。
    • 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大小。
    • 判断温度变化对溶解度的影响。
    • 确定结晶的方法(冷却热饱和溶液或蒸发溶剂)。

3.4 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

  • 溶质质量分数: 溶质的质量占溶液质量的百分比。(溶质质量分数 = (溶质质量 / 溶液质量) × 100%)
  • 配制步骤:
    • 计算:根据所需溶液的质量和溶质质量分数,计算所需溶质和溶剂的质量。
    • 称量:用托盘天平称量固体溶质的质量,用量筒量取液体溶剂的体积。
    • 溶解:将称量好的固体溶质或量取好的液体溶质倒入烧杯中,加入量取好的液体溶剂,用玻璃棒搅拌,加速溶解。
    • 转移:将配制好的溶液转移到试剂瓶中,贴上标签,注明溶液名称和溶质质量分数。
  • 误差分析: 分析由于称量、量取等操作不当造成的误差,影响溶质质量分数的变化。

这只是一个简要的思维导图框架,手写时可以根据个人理解和需要,增加分支和细节,使知识点更加清晰和系统。可以配上颜色标注和箭头连接,增加视觉效果,方便记忆和复习。

上一个主题: 西游记思维导图 下一个主题: 九下政治第一单元思维导图

相关思维导图推荐

分享思维导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