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国古代史思维导图》
中心主题:中国古代史
-
一、史前时期(约170万年前-公元前2070年)
-
- 旧石器时代
- 标志:打制石器
- 代表文化:
- 元谋人(云南):中国境内已知最早人类
- 北京人(北京):使用天然火、群居生活
- 山顶洞人(北京):掌握磨制和钻孔技术、使用骨针
- 经济:采集和狩猎
- 社会组织:原始人群
- 旧石器时代
-
- 新石器时代
- 标志:磨制石器、陶器、原始农业和畜牧业
- 代表文化:
- 仰韶文化(黄河流域):彩陶、半地穴式房屋
- 半坡遗址:聚落遗址,粟的种植
- 河姆渡文化(长江流域):水稻种植、干栏式房屋
- 大汶口文化(黄河流域):贫富分化
- 经济:原始农业、畜牧业、手工业
- 社会组织:母系氏族公社 (早期) → 父系氏族公社 (晚期)
- 新石器时代
-
- 传说时代
- 三皇五帝:黄帝、尧、舜、禹的传说
- 禅让制:部落联盟首领通过推举产生
- 传说时代
-
-
二、夏商周时期(约公元前2070年-公元前221年)
-
- 夏朝(约公元前2070年-约公元前1600年)
- 建立者:禹
- 地位: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
- 制度: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
- 统治中心:河南一带
- 灭亡:桀暴政
- 夏朝(约公元前2070年-约公元前1600年)
-
- 商朝(约公元前1600年-公元前1046年)
- 建立者:汤
- 都城:多次迁都,最终定都殷(安阳)
- 政治:
- 内外服制度
- 神权色彩浓厚
- 经济:
- 农业:发展水平较高
- 手工业:青铜铸造业发达
- 商业:交换商品
- 文化:
- 甲骨文:中国最早的文字,记录商朝历史
- 青铜器:司母戊鼎
- 灭亡:纣暴政
- 商朝(约公元前1600年-公元前1046年)
-
- 西周(公元前1046年-公元前771年)
- 建立者:周武王
- 都城:镐京
- 制度:
- 分封制:周天子分封诸侯,巩固统治,强化王权
- 宗法制:维系贵族等级制度,嫡长子继承制
- 礼乐制度:维护社会秩序
- 经济:井田制
- 文化:
- 《周礼》
- 灭亡:周幽王烽火戏诸侯,犬戎攻破镐京
- 西周(公元前1046年-公元前771年)
-
- 春秋时期(公元前770年-公元前476年)
- 历史特征:王室衰微,诸侯争霸,社会变革
- 政治:
- 分封制瓦解,周天子权威下降
- 诸侯争霸:齐桓公、晋文公、楚庄王、宋襄公、秦穆公
- 兼并战争频繁
- 经济:
- 铁器和牛耕的使用,生产力提高
- 土地私有制萌芽
- 文化:
- 孔子:儒家学派创始人,主张“仁”、“礼”
- 老子:道家学派创始人,主张“无为而治”
- 《春秋》、《左传》等史书
- 春秋时期(公元前770年-公元前476年)
-
- 战国时期(公元前475年-公元前221年)
- 历史特征:兼并战争更加激烈,封建制度确立
- 政治:
- 七雄争霸:秦、楚、齐、燕、赵、魏、韩
- 变法运动:
- 魏国李悝变法
- 韩国申不害变法
- 楚国吴起变法
- 秦国商鞅变法:富国强兵,为秦统一奠定基础
- 经济:
- 铁器和牛耕进一步推广
- 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
- 文化:
- 百家争鸣:儒家、道家、墨家、法家、兵家等
- 代表人物:孟子、庄子、荀子、韩非子
- 《孙子兵法》
- 战国时期(公元前475年-公元前221年)
-
-
三、秦汉时期(公元前221年-公元220年)
-
- 秦朝(公元前221年-公元前207年)
- 统一:秦始皇统一六国
- 制度:
- 皇帝制度:确立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
- 三公九卿制:中央官制
- 郡县制:地方行政制度
- 法律:严刑峻法
- 经济:
- 统一度量衡、货币和文字
- 修建驰道、直道
- 文化:
- 焚书坑儒
- 长城
- 秦始皇陵兵马俑
- 灭亡:秦二世暴政,农民起义(陈胜吴广起义)
- 秦朝(公元前221年-公元前207年)
-
- 西汉(公元前202年-公元8年)
- 建立者:刘邦
- 都城:长安
- 政治:
- 休养生息:汉初统治者采取与民休息政策
- 文景之治
- 汉武帝:加强中央集权,推行“推恩令”,罢黜百家,独尊儒术
- 经济:
- 农业:发展迅速
- 手工业:纺织业、冶铁业发达
- 商业:丝绸之路开辟
- 文化:
- 儒家思想成为主流
- 史学:司马迁《史记》
- 西汉(公元前202年-公元8年)
-
- 东汉(公元25年-公元220年)
- 建立者:刘秀
- 都城:洛阳
- 政治:
- 光武中兴
- 豪强地主势力强大
- 经济:
- 农业:水利工程兴修
- 手工业:制瓷业发展
- 文化:
- 佛教传入
- 科技:蔡伦改进造纸术
- 衰亡:外戚宦官专权,农民起义(黄巾起义)
- 东汉(公元25年-公元220年)
-
-
四、魏晋南北朝时期(公元220年-公元589年)
-
- 三国(公元220年-公元280年)
- 曹魏:曹丕称帝,定都洛阳
- 蜀汉:刘备称帝,定都成都
- 孙吴:孙权称帝,定都建业
- 官渡之战、赤壁之战
- 三国(公元220年-公元280年)
-
- 西晋(公元266年-公元316年)
- 统一:司马炎建立西晋,统一全国
- 八王之乱:西晋统治集团内乱,国力衰弱
- 永嘉之乱:北方少数民族内迁,建立政权
- 西晋(公元266年-公元316年)
-
- 东晋十六国(公元317年-公元420年)
- 东晋:司马睿在建康建立东晋
- 十六国:北方少数民族建立多个政权
- 淝水之战:东晋以少胜多,击败前秦
- 东晋十六国(公元317年-公元420年)
-
- 南北朝(公元420年-公元589年)
- 南朝:宋、齐、梁、陈
- 北朝:北魏、东魏、西魏、北齐、北周
- 北魏孝文帝改革:汉化政策
- 文化:
- 佛教盛行
- 道教发展
- 《水经注》
- 顾恺之绘画
- 南北朝(公元420年-公元589年)
-
-
五、隋唐时期(公元581年-公元907年)
-
- 隋朝(公元581年-公元618年)
- 统一: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,统一全国
- 制度:
- 三省六部制
- 科举制
- 经济:
- 大运河开凿
- 灭亡:隋炀帝暴政,农民起义
- 隋朝(公元581年-公元618年)
-
- 唐朝(公元618年-公元907年)
- 建立者:李渊
- 都城:长安
- 政治:
- 贞观之治
- 武则天:中国历史上唯一女皇
- 开元盛世
- 安史之乱:唐朝由盛转衰
- 经济:
- 农业:曲辕犁、筒车
- 手工业:丝绸、瓷器发达
- 商业:长安、扬州等城市繁荣
- 对外贸易:丝绸之路
- 文化:
- 科举制完善
- 诗歌:李白、杜甫、白居易
- 绘画:吴道子
- 佛教:玄奘西游
- 雕版印刷术
- 唐朝(公元618年-公元907年)
-
-
六、五代十国时期(公元907年-公元979年)
- 五代:后梁、后唐、后晋、后汉、后周
- 十国:吴、南唐、吴越、闽、楚、南汉、荆南(南平)、后蜀、北汉、前蜀
- 历史特点:政权更迭频繁,战乱不断
-
七、宋辽夏金元时期(公元960年-公元1368年)
-
- 北宋(公元960年-公元1127年)
- 建立者:赵匡胤
- 都城:开封
- 政治:
- 加强中央集权:收回兵权、财权、行政权
- 重文轻武
- 经济:
- 农业:占城稻、早稻
- 商业:城市经济繁荣,出现纸币(交子)
- 文化:
- 理学:程朱理学
- 词:柳永、苏轼、李清照
- 绘画:张择端《清明上河图》
- 活字印刷术:毕昇
- 灭亡:靖康之耻
- 北宋(公元960年-公元1127年)
-
- 辽(公元916年-公元1125年)
- 建立者:耶律阿保机
- 民族:契丹族
- 二元制:南北面官制度
- 与北宋关系:澶渊之盟
- 辽(公元916年-公元1125年)
-
- 西夏(公元1038年-公元1227年)
- 建立者:李元昊
- 民族:党项族
- 与北宋关系:和战并存
- 西夏(公元1038年-公元1227年)
-
- 金(公元1115年-公元1234年)
- 建立者:完颜阿骨打
- 民族:女真族
- 灭亡北宋,建立南宋
- 金(公元1115年-公元1234年)
-
- 南宋(公元1127年-公元1279年)
- 建立者:赵构
- 都城:临安
- 政治:
- 主和派与主战派:秦桧、岳飞
- 经济:
- 经济重心南移
- 海外贸易发达
- 灭亡:崖山海战
- 南宋(公元1127年-公元1279年)
-
- 元朝(公元1271年-公元1368年)
- 建立者:忽必烈
- 都城:大都
- 民族:蒙古族
- 政治:
- 行省制度
- 民族分化政策
- 经济:
- 大运河疏浚
- 文化:
- 元曲
- 灭亡:元末农民起义(红巾军起义)
- 元朝(公元1271年-公元1368年)
-
此思维导图提供了一个中国古代史的框架,可以根据需要进一步细化和补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