联系观思维导图
《联系观思维导图》
一、联系的普遍性
1. 定义
- 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要素之间相互影响、相互制约的关系。
-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,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。
2. 表现
- 事物内部各要素的联系: 事物内部的组成部分、方面、环节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、相互制约的关系。
- 事物与事物之间的联系: 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地存在,它总是和其他事物处于相互联系之中。
- 人与自然的联系: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,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自然环境,同时人类的活动也会影响自然环境。
- 例如:农业生产与气候的关系,工业发展与环境污染的关系。
3. 重要性
- 理解世界的基础: 只有认识到联系的普遍性,才能全面、客观地理解世界。
- 指导实践的方法: 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,才能避免片面性和绝对化,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。
- 科学研究的指导原则: 在科学研究中,要善于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,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。
二、联系的多样性
1. 定义
- 联系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,而不是千篇一律的。
- 不同的事物、不同的发展阶段,其联系的具体形式不同。
2. 表现形式
- 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:
- 直接联系:事物之间通过自身直接发生作用的联系。
- 间接联系:事物之间通过中间环节发生作用的联系。
- 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:
- 内部联系: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联系。
- 外部联系: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联系。
- 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:
- 本质联系:事物内部的必然联系,决定事物性质的联系。
- 例如:资本家剥削工人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联系。
- 非本质联系:事物外部的偶然联系,不决定事物性质的联系。
- 因果联系:
- 原因: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。
- 结果: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。
- 注意:因果联系是客观存在的,不能颠倒因果关系,但原因和结果的界限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。
- 整体与部分的联系:
- 整体:由部分构成的有机统一体。
- 部分:构成整体的要素。
- 整体具有部分所不具有的功能,部分影响整体,关键部分对整体起决定作用。
- 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:
- 必然联系:事物发展过程中合乎规律的、确定不移的联系。
- 偶然联系:事物发展过程中并非一定发生的、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的联系。
3. 重要性
-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基础: 只有认识到联系的多样性,才能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,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。
- 创新思维的源泉: 认识联系的多样性,有助于我们打破思维定势,开拓创新思路。
- 避免形而上学: 忽视联系的多样性,容易陷入形而上学,把事物看成是孤立、静止的。
三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
1. 反对孤立地看问题
- 认识到事物的相互关联性: 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,要看到它与其他事物之间的联系。
- 避免片面性: 不要只看到事物的一个方面,而忽视其他方面。
2. 反对静止地看问题
- 认识到事物的发展变化: 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,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。
- 避免绝对化: 不要把事物看成是凝固不变的,要看到事物在不同阶段的特点。
3. 整体与部分相结合
- 把握整体: 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性质和发展趋势。
- 重视部分: 关注部分对整体的影响,以及关键部分的作用。
- 优化整体: 通过调整和优化部分,来改善整体的功能。
4. 把握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
- 透过现象看本质: 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。
- 揭示事物发展的规律: 认识事物之间内在的必然联系。
- 提高预测能力: 准确把握事物发展的方向和趋势。
四、方法论意义
1. 整体地把握事物,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。
2. 从多方面分析事物,避免片面性。
3. 动态地认识事物,避免静止地看问题。
4. 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,避免抓不住重点。
5.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,避免生搬硬套。
6. 重视实践,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联系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