耳朵思维导图
《耳朵思维导图》
一、耳朵的结构与功能
1. 外耳
1.1 耳廓 (Pinna)
- 功能:
- 收集声波:定向声波,集中声能
- 辅助定位:判断声源方向和距离
- 保护作用:抵御外界异物
- 结构:
- 软骨支架:提供支撑和弹性
- 皮肤覆盖:含有丰富的神经末梢
- 特殊结构:耳甲、耳轮、对耳轮等
1.2 外耳道 (External Auditory Canal)
- 功能:
- 传递声波:将声波传至鼓膜
- 共振放大:特定频率的声音被放大
- 保护作用:阻止异物、保持湿度
- 结构:
- 外侧软骨段:约占外耳道长度的1/3
- 内侧骨性段:约占外耳道长度的2/3
- 耵聍腺:分泌耵聍(耳屎),具有抗菌和润滑作用
2. 中耳
2.1 鼓膜 (Tympanic Membrane)
- 功能:
- 声波接收:接收声波并产生振动
- 声音放大:增大声音压力
- 结构:
- 薄而透明:对声波敏感
- 三层结构:皮肤层、纤维层、黏膜层
2.2 听小骨链 (Auditory Ossicles)
- 功能:
- 声音传递:将鼓膜振动传递至卵圆窗
- 声音放大:杠杆作用和面积比作用放大声音
- 阻抗匹配:克服中耳和内耳的阻抗差异
- 结构:
- 锤骨 (Malleus):与鼓膜连接
- 砧骨 (Incus):位于锤骨和蹬骨之间
- 蹬骨 (Stapes):与卵圆窗连接
- 听小肌:
- 镫骨肌:降低镫骨运动幅度,保护内耳免受强声损伤
- 鼓膜张肌:拉紧鼓膜,降低其振动幅度
2.3 咽鼓管 (Eustachian Tube)
- 功能:
- 平衡压力:调节中耳气压,与外界气压保持平衡
- 引流:引流中耳分泌物
- 结构:
- 连接中耳腔和鼻咽部
- 通常处于闭合状态,吞咽或打哈欠时打开
3. 内耳
3.1 骨迷路 (Bony Labyrinth)
- 结构:
- 前庭:包含椭圆囊和球囊,感受线性加速度和头部位置变化
- 半规管:包含三个相互垂直的半规管,感受旋转加速度
- 耳蜗:螺旋形的管道,包含听觉感受器
3.2 膜迷路 (Membranous Labyrinth)
- 结构:
- 椭圆囊 (Utricle):感受水平方向的线性加速度和头部倾斜
- 球囊 (Saccule):感受垂直方向的线性加速度和头部倾斜
- 半规管 (Semicircular Canals):感受旋转加速度
- 前半规管:感受头部上下点头的运动
- 后半规管:感受头部左右倾斜的运动
- 水平半规管:感受头部左右转动的运动
- 耳蜗 (Cochlea):
- 前庭阶 (Scala Vestibuli):充满外淋巴液
- 鼓阶 (Scala Tympani):充满外淋巴液
- 中阶 (Scala Media):充满内淋巴液,包含螺旋器(Corti氏器)
3.3 螺旋器 (Organ of Corti)
- 功能:
- 结构:
- 基底膜 (Basilar Membrane):不同位置对不同频率的声音敏感
- 毛细胞 (Hair Cells):听觉感受器
- 内毛细胞 (Inner Hair Cells):主要感受声音信号
- 外毛细胞 (Outer Hair Cells):调节基底膜的振动,增强声音敏感度
- 盖膜 (Tectorial Membrane):覆盖在毛细胞之上
二、听觉过程
1. 声波传递
- 声波 -> 耳廓 -> 外耳道 -> 鼓膜 -> 听小骨链 -> 卵圆窗 -> 内耳淋巴液
2. 机械振动转化为神经信号
- 淋巴液振动 -> 基底膜振动 -> 毛细胞弯曲 -> 离子通道开放 -> 产生电信号
3. 神经信号传递
- 毛细胞 -> 听神经 -> 脑干 -> 下丘脑 -> 听觉皮层
4. 听觉皮层处理
- 听觉皮层对声音进行分析和识别,包括频率、强度、音色等
三、听觉障碍
1. 传导性听力损失
- 原因:外耳或中耳结构受损,阻碍声波传递
- 常见疾病:中耳炎、耳硬化症、外耳道异物
2. 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
- 原因:内耳或听神经受损
- 常见疾病:噪声性听力损失、老年性听力损失、药物性耳聋
3. 混合性听力损失
四、保护听力
1. 避免噪声暴露
2. 合理使用耳机
3. 避免使用耳毒性药物
4. 定期进行听力检查
5. 预防中耳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