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关于生物的思维导图》
一、生命的起源与进化
1.1 生命的起源
- 1.1.1 非生命物质起源说 (化学起源说)
- 米勒实验:模拟原始地球环境,产生氨基酸等有机小分子。
- 奥巴林-霍尔丹假说:原始地球环境有利于有机小分子形成并汇聚。
- 海底热泉口:可能是早期生命形成的重要场所,提供能量和化学物质。
- RNA世界假说:RNA可能比DNA更早出现,既能储存遗传信息又能催化化学反应。
- 1.1.2 宇宙起源说
- 陨石携带有机分子:陨石中发现氨基酸等有机物。
- 星际空间有机分子:在星际云中发现复杂有机分子。
- 1.1.3 自然发生说 (已被否定)
- 自生论:生物可以从非生物中自然产生 (如腐肉生蛆)。
- 斯帕兰扎尼实验:微生物来自空气。
- 巴斯德实验:鹅颈瓶实验彻底否定自然发生说。
1.2 生物进化
- 1.2.1 达尔文进化论 (自然选择学说)
- 过度繁殖:生物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。
- 生存斗争:为生存而进行的斗争。
- 遗传和变异:变异是普遍存在的,遗传使有利变异得以延续。
- 适者生存:适应环境的个体生存下来,不适应的个体被淘汰。
- 1.2.2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
- 突变:基因突变是产生新基因的主要途径。
- 基因重组:有性生殖过程中基因的重新组合。
- 自然选择:环境对基因型进行选择。
- 隔离: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。
- 基因频率的改变:进化本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。
- 1.2.3 生物进化的证据
- 化石: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。
- 比较解剖学:比较不同生物的解剖结构。
- 胚胎学:研究生物胚胎发育过程。
- 生物化学:比较不同生物的生化特征 (如DNA序列、蛋白质)。
- 1.2.4 生物多样性
- 遗传多样性:基因和等位基因的多样性。
- 物种多样性:生物种类的多样性。
- 生态系统多样性:生态系统类型的多样性。
二、细胞的结构与功能
2.1 细胞的结构
- 2.1.1 原核细胞
- 结构特点:无核膜,只有拟核,细胞器只有核糖体。
- 代表生物:细菌、蓝藻、支原体、衣原体。
- 2.1.2 真核细胞
- 结构特点:有核膜,有多种细胞器。
- 细胞器:
- 细胞核: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,细胞活动的控制中心。
- 内质网:蛋白质合成和加工,脂质合成。
- 高尔基体:蛋白质加工、分类、包装。
- 线粒体:细胞呼吸的主要场所,提供能量。
- 叶绿体 (植物细胞):光合作用的场所。
- 溶酶体:分解衰老、损伤的细胞器和外来物质。
- 核糖体:蛋白质合成的场所。
- 中心体 (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):与细胞分裂有关。
- 液泡 (植物细胞):储存物质,调节细胞渗透压。
- 细胞膜:控制物质进出细胞,信息交流。
- 细胞壁 (植物细胞和细菌):支持和保护作用。
- 2.1.3 细胞骨架
- 由蛋白质纤维组成的网络结构,维持细胞形态,参与细胞运动和物质运输。
2.2 细胞的功能
- 2.2.1 细胞膜的功能
- 控制物质进出:选择透过性,根据物质的大小、极性等进行选择。
- 信息交流:细胞间的信号传递 (如激素作用于靶细胞)。
- 保护作用:维持细胞内部环境的稳定。
- 2.2.2 物质的跨膜运输
- 被动运输:顺浓度梯度,不消耗能量。
- 自由扩散:小分子非极性物质 (如氧气、二氧化碳)。
- 协助扩散: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 (如葡萄糖进入红细胞)。
- 主动运输:逆浓度梯度,消耗能量,需要载体蛋白 (如葡萄糖进入小肠上皮细胞)。
- 胞吞和胞吐:大分子物质的运输方式。
- 被动运输:顺浓度梯度,不消耗能量。
- 2.2.3 细胞的生命历程
- 细胞生长:细胞体积增大。
- 细胞分裂:细胞数量增加。
- 细胞分化:细胞形态、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。
- 细胞衰老:细胞功能逐渐减退。
- 细胞凋亡:细胞程序性死亡。
- 细胞癌变:细胞不受控制地分裂。
三、遗传的细胞和分子基础
3.1 DNA 的结构与复制
- 3.1.1 DNA 的结构
- 双螺旋结构:两条脱氧核苷酸链反向平行盘旋而成。
- 碱基配对原则:A与T配对,G与C配对。
- DNA 是遗传物质:证明实验 (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)。
- 3.1.2 DNA 的复制
- 复制过程:以DNA两条链为模板,合成新的DNA链。
- 复制特点:半保留复制。
- 复制需要的条件:模板、酶 (DNA聚合酶)、原料 (脱氧核苷酸)、能量。
3.2 基因的表达
- 3.2.1 转录
- 过程:以DNA一条链为模板,合成RNA。
- 场所:细胞核。
- 需要的条件:模板 (DNA一条链)、酶 (RNA聚合酶)、原料 (核糖核苷酸)、能量。
- 3.2.2 翻译
- 过程:以mRNA为模板,合成蛋白质。
- 场所:核糖体。
- 需要的条件:模板 (mRNA)、tRNA (转运氨基酸)、核糖体、氨基酸、能量。
- 3.2.3 基因的概念
- 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。
- 基因控制生物性状: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控制生物性状。
3.3 遗传的基本规律
- 3.3.1 孟德尔遗传定律
- 分离定律:等位基因分离,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。
- 自由组合定律: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,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。
- 3.3.2 伴性遗传
- 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,表现出与性别相关的遗传方式。
- X连锁遗传: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。
- Y连锁遗传:基因位于Y染色体上。
- 3.3.3 基因突变
- 基因结构的改变 (碱基对的替换、增添或缺失)。
- 基因突变的特点:普遍性、随机性、低频性、多害少利性。
- 3.3.4 染色体变异
- 染色体数目变异:染色体增多或减少。
- 染色体结构变异:染色体片段的缺失、重复、倒位或易位。
四、植物的生理与生态
4.1 植物的生理
- 4.1.1 光合作用
- 场所:叶绿体。
- 过程:
- 光反应阶段:水的光解,ATP和[H]的产生。
- 暗反应阶段:CO2的固定和还原,形成有机物。
- 影响因素:光照强度、CO2浓度、温度。
- 4.1.2 呼吸作用
- 场所: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。
- 过程:有机物氧化分解,释放能量。
- 影响因素:温度、氧气浓度。
- 4.1.3 水分和无机盐的吸收与运输
- 根的吸收:根毛细胞吸收水分和无机盐。
- 运输:通过导管运输到植物的各个部位。
- 4.1.4 植物激素
- 生长素:促进生长,促进顶端优势。
- 细胞分裂素:促进细胞分裂。
- 赤霉素:促进茎伸长,促进种子萌发。
- 脱落酸:抑制生长,促进叶片脱落。
- 乙烯:促进果实成熟。
4.2 植物的生态
- 4.2.1 植物与环境
- 植物对环境的适应:形态、结构和生理方面的适应。
- 环境对植物的影响:光照、温度、水分、土壤等。
- 4.2.2 植物种群和群落
- 种群: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。
- 群落:一定区域内所有生物的集合。
- 群落演替:群落结构和物种组成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变化。
- 4.2.3 生态系统
-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:非生物成分、生产者、消费者、分解者。
- 食物链和食物网: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途径。
- 能量流动:单向流动,逐级递减。
- 物质循环:全球性循环,具有循环往复的特点。
五、动物的生理与行为
5.1 动物的生理
- 5.1.1 神经调节
- 神经元的结构:细胞体、树突、轴突。
-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递:
- 静息电位:膜外正电,膜内负电。
- 动作电位:膜外负电,膜内正电。
- 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递:电信号。
- 神经冲动在突触上的传递:化学信号。
- 反射弧:感受器、传入神经、神经中枢、传出神经、效应器。
- 5.1.2 激素调节
- 激素的特点:微量高效,通过体液运输,作用于靶细胞。
- 主要的内分泌腺:垂体、甲状腺、肾上腺、胰岛、性腺。
- 激素的调节机制:反馈调节。
- 5.1.3 免疫调节
- 免疫的类型:
- 非特异性免疫:生来就有的,对多种病原体起作用。
- 特异性免疫:后天获得的,只对特定病原体起作用。
- 特异性免疫:
- 细胞免疫:T细胞发挥作用。
- 体液免疫:B细胞发挥作用。
- 免疫失调:过敏反应、自身免疫病、免疫缺陷病。
- 免疫的类型:
- 5.1.4 稳态
- 稳态的意义:维持细胞正常代谢的必要条件。
- 稳态的调节机制:神经-体液-免疫调节网络。
5.2 动物的行为
- 5.2.1 行为的类型
- 先天性行为:生来就有的,由遗传因素决定。
- 学习行为:通过后天学习获得的,由环境因素影响。
- 5.2.2 动物行为的研究方法
- 观察法:直接观察动物的行为。
- 实验法:设计实验来研究动物的行为。
- 5.2.3 动物的社会行为
- 社会行为的特点:群居,分工合作,等级制度。
- 信息交流:通过声音、气味、姿势等进行交流。
- 5.2.4 生态系统的行为调节
- 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: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。
- 动物行为对生态系统的影响:传播种子、控制害虫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