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泰山记思维导图简单

《登泰山记》思维导图简单

中心主题: 登泰山记

分支1: 写作背景 & 作者

  • 写作背景:
    • 时间:清朝康熙十八年(1679年)
    • 作者:姚鼐
    • 姚鼐生平:桐城派代表人物,古文家,学者
    • 写作目的:记录登泰山所见所感,表达对自然的热爱与感悟,兼具游记文的特征
    • 时代背景:清朝初期,社会逐渐稳定,文人开始关注山水自然
  • 作者:
    • 姚鼐
    • 字:姬传,号:惜抱轩
    • 安徽桐城人
    • 桐城派集大成者
    • 著有《惜抱轩全集》等

分支2: 结构层次

  • 第一部分 (总起):
    • 交代时间、地点和出发前的准备
    • “戊申晦,五鼓,与子颍东生及舍弟墨皆发”:点明时间、人物
    • “出天都峰前,循山而上”:交代登山路线
    • “凡石皆侧立”:总写山势险峻
  • 第二部分 (描写山景):
    • 详细描写登山过程中所见景色
    • 重点描写:日出、云海、山石等
    • “日始出,光照山石,灿然一新”:描写日出景象
    • “云海翻腾,如波涛汹涌”:描写云海景象
    • “山石嶙峋,怪石林立”:描写山石景象
    • 运用多种描写手法:比喻、拟人、夸张等
    • 空间顺序:由低到高,由远及近
  • 第三部分 (抒发感情):
    • 表达对泰山的赞美之情
    • 抒发对自然的热爱和感悟
    • “泰山之高,仰之弥高;泰山之峻,望之弥峻”:赞美泰山的高峻
    • “盖以其能藏天下之峻,而能容天下之广也”:感悟泰山的包容
    • 议论:从泰山之美引发对人生的思考
  • 结尾:
    • 总结全文,表达对泰山的留恋之情
    • “余既登泰山而小天下,以为天下之大,莫过于泰山”

分支3: 重点语句分析

  • “凡石皆侧立,如剑戟森然”:
    • 侧面描写泰山的陡峭和险峻
    • 运用比喻,将石头比作剑戟,生动形象
  • “日始出,光照山石,灿然一新”:
    • 描写日出时的壮丽景色
    • “灿然一新”表现了日出的力量和活力
  • “云海翻腾,如波涛汹涌”:
    • 描写云海的壮观景象
    • 比喻生动,将云海比作波涛,更显气势
  • “泰山之高,仰之弥高;泰山之峻,望之弥峻”:
    • 反复运用,强调泰山的高峻
    • 语言精炼,富有节奏感
  • “盖以其能藏天下之峻,而能容天下之广也”:
    • 议论句,揭示泰山的象征意义
    • 泰山象征着包容和气度

分支4: 写作手法

  • 描写手法:
    • 白描:简洁朴素地描绘景物
    • 细节描写: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细致的刻画
    • 动静结合:将静态的景物和动态的景物结合起来描写
    •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
  • 修辞手法:
    • 比喻:使描写更加生动形象
    • 拟人:赋予景物人的情感
    • 夸张:突出景物的特点
    • 反复:强调景物的特征,增强语言的感染力
  • 表达方式:
    • 叙述:交代时间、地点、人物等
    • 描写:刻画景物,展现泰山之美
    • 抒情:表达作者的情感
    • 议论:阐述作者的观点

分支5: 思想感情

  • 对自然的热爱:
    • 通过对泰山景物的描写,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之情
  • 对生命的感悟:
    • 通过登泰山,作者感悟到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
  • 对人生的思考:
    • 作者从泰山的包容和气度中引发了对人生的思考
  • 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:
    • 登泰山象征着克服困难,勇攀高峰的精神

分支6: 文学价值 & 地位

  • 文学价值:
    • 语言精炼,描写生动,富有感染力
    • 思想深刻,具有一定的哲理性和启发性
    • 体现了桐城派古文的特点
  • 文学地位:
    • 游记散文的代表作之一
    • 入选中学语文教材,影响广泛
    • 是研究桐城派古文的重要材料

补充说明:

此思维导图旨在提供一个《登泰山记》的概览,可以根据个人需要进行修改和补充。 重点在于理解文章的结构,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和艺术特点,以及感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。

上一个主题: 西游记思维导图 下一个主题: 中国古代神话寓言思维导图

相关思维导图推荐

分享思维导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