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岩石思维导图》
一、 岩石的定义与分类
1.1 定义
岩石是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的天然固态集合体。
1.2 分类依据
- 成因: 主要依据岩石的形成过程。
- 化学成分: 基于岩石中主要化学元素的含量。
- 矿物成分: 根据岩石中主要矿物的种类和比例。
- 结构构造: 通过岩石的颗粒大小、形状、排列方式等特征区分。
1.3 主要分类
-
岩浆岩 (火成岩)
- 形成: 地下岩浆或地表熔岩冷却凝固形成。
- 特点: 晶体结构明显,常呈致密块状。
- 细分:
- 侵入岩: 岩浆在地壳深处缓慢冷却凝固,晶体较大,如花岗岩。
- 深成岩: 在地壳深处缓慢冷却,晶体粗大,如辉长岩。
- 中成岩: 在地壳中等深度冷却,晶体中等大小,如闪长岩。
- 喷出岩: 岩浆喷出地表快速冷却凝固,晶体细小或呈玻璃质,如玄武岩。
- 基性喷出岩: 镁铁质含量高,颜色较深,如玄武岩。
- 酸性喷出岩: 硅铝质含量高,颜色较浅,如流纹岩。
- 侵入岩: 岩浆在地壳深处缓慢冷却凝固,晶体较大,如花岗岩。
-
沉积岩
- 形成: 经风化、侵蚀、搬运、沉积、固结成岩作用形成。
- 特点: 具有层理构造和包含化石。
- 细分:
- 碎屑岩: 由岩石碎屑经压实、胶结形成,如砂岩、砾岩、页岩。
- 砾岩: 粒径大于2mm的碎屑含量高。
- 砂岩: 粒径介于0.0625mm-2mm之间。
- 页岩: 粒径小于0.0625mm,富含黏土矿物。
- 化学岩: 由溶液中化学沉淀形成,如石膏岩、岩盐。
- 生物岩: 由生物遗体、残骸或生物分泌物堆积形成,如石灰岩、煤。
- 石灰岩: 主要成分为碳酸钙,可包含化石。
- 煤: 由植物遗体经长期堆积、压实、碳化形成。
- 碎屑岩: 由岩石碎屑经压实、胶结形成,如砂岩、砾岩、页岩。
-
变质岩
- 形成: 在高温、高压和化学活动下,原有岩石的矿物成分、结构构造发生改变形成。
- 特点: 具有变质构造,如片理、条带状构造。
- 细分:
- 区域变质岩: 在大范围内,受构造运动引起的高温高压作用形成,如片岩、片麻岩。
- 片岩: 具有明显的片理构造,矿物呈定向排列。
- 片麻岩: 具有片麻状构造,矿物呈条带状分布。
- 接触变质岩: 在岩浆侵入时,周围岩石受高温作用形成,如角岩、大理岩。
- 大理岩: 由石灰岩变质而成,主要成分为方解石或白云石。
- 区域变质岩: 在大范围内,受构造运动引起的高温高压作用形成,如片岩、片麻岩。
二、 岩石的结构与构造
2.1 结构
指组成岩石的矿物颗粒的大小、形状、结晶程度及其相互关系。
- 晶状结构: 矿物颗粒具有明显的晶体形态。
- 隐晶结构: 矿物颗粒非常细小,肉眼无法辨认。
- 玻璃质结构: 岩石主要由玻璃质组成,无明显的晶体。
- 填隙结构: 矿物颗粒之间存在空隙,被其他物质填充。
- 斑状结构: 岩石中同时存在大小不同的晶体。
- 球粒状结构: 矿物呈放射状球粒聚集。
2.2 构造
指岩石中各种组成部分的排列方式和组合关系。
- 层理构造: 沉积岩中常见的层状结构,反映沉积环境的变化。
- 块状构造: 岩石整体均匀,没有明显的排列方向。
- 片理构造: 变质岩中矿物呈定向排列,形成片状结构。
- 条带状构造: 变质岩中不同矿物呈条带状交替排列。
- 流动构造: 熔岩流动的痕迹。
- 气孔构造: 火山岩中存在气孔,是气体逸出后形成的。
- 杏仁状构造: 火山岩气孔被后期矿物充填。
三、 岩石的应用
3.1 建筑材料
- 花岗岩: 抗压强度高,耐磨,用于高层建筑、桥梁等。
- 大理岩: 质地细腻,花纹美观,用于室内装饰、雕塑等。
- 砂岩: 易于开采和加工,用于墙体、铺路等。
- 石灰岩: 用于生产水泥、石灰。
3.2 工业原料
- 石灰岩: 用于炼钢、生产烧碱。
- 磷灰岩: 用于生产磷肥。
- 钾盐岩: 用于生产钾肥。
- 硫铁矿: 用于生产硫酸。
- 岩盐: 用于生产盐。
3.3 其他应用
- 地质研究: 分析岩石可以了解地质历史、构造运动等信息。
- 环境保护: 岩石可以作为土壤改良剂,吸附污染物。
- 能源利用: 部分岩石可以作为地热资源的载体。
- 收藏与观赏: 部分岩石具有独特的颜色、形状和纹理,具有收藏价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