七上地理地球的公转思维导图
《七上地理地球的公转思维导图》
中心主题:地球的公转
一、公转的概念和方向
- 定义: 地球绕太阳的运动。
- 轨道: 椭圆形轨道。
- 方向: 自西向东。
- 参考对象: 太阳。
二、公转的周期和速度
- 公转周期:
- 恒星年:365.2564日(地球真正绕太阳转一圈的时间,以遥远恒星为参照)。
- 回归年:365.2422日(地球两次经过春分点的时间间隔,与季节变化有关)。
- 公转速度:
- 平均速度:约30千米/秒。
- 变动速度:近日点速度快,远日点速度慢。(遵循开普勒第二定律,面积定律)
-
-
三、地球公转的轨道特征
- 椭圆轨道:
- 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。
- 地球与太阳的距离不断变化。
- 黄道面:
- 地轴:
- 地轴倾斜:
- 地轴与黄道面的夹角为66°34′。
- 地轴的空间指向: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。
- 地轴倾斜方向的稳定性。
四、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(季节的产生和昼夜长短的变化)
-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:
- 范围:南北回归线之间(23°26′N ~ 23°26′S)。
- 周期性:周年性移动,南北往复。
- 规律:
- 春分日(3月21日前后):太阳直射赤道。
- 夏至日(6月22日前后):太阳直射北回归线。
- 秋分日(9月23日前后):太阳直射赤道。
- 冬至日(12月22日前后):太阳直射南回归线。
- 季节的划分:
- 北半球:
- 春季:3-5月。
- 夏季:6-8月。
- 秋季:9-11月。
- 冬季:12-2月。
- 南半球:季节相反。
- 昼夜长短的变化:
- 春分日和秋分日:全球各地昼夜平分。
- 夏至日:北半球昼长夜短,且越往北昼越长;南半球昼短夜长,且越往南昼越短;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昼,南极圈及其以南出现极夜。
- 冬至日:北半球昼短夜长,且越往北昼越短;南半球昼长夜短,且越往南昼越长;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夜,南极圈及其以南出现极昼。
- 变化规律:
- 太阳直射哪个半球,该半球昼长夜短;太阳直射哪个半球,该半球的纬度越高,白昼越长,黑夜越短。
- 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,一年中太阳有两次直射的机会,没有极昼极夜现象。
- 极圈以内地区,会出现极昼极夜现象,且纬度越高,极昼极夜的时间越长。
-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:
- 定义:太阳高度角,简称太阳高度,是指太阳光线对观测地平面所成的角度。正午太阳高度是一天中太阳高度的最大值。
- 影响因素: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和观测点的纬度。
- 计算:正午太阳高度 = 90° - | 观测点纬度 - 太阳直射点纬度 |。
- 变化规律:太阳直射哪个半球,该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角偏大。
- 温度的变化:
- 与太阳高度角有关:太阳高度角越大,单位面积获得的太阳辐射越多,气温越高。
- 季节变化:夏季气温高,冬季气温低。
- 纬度变化:低纬度地区气温高,高纬度地区气温低。
五、特殊日期的地理现象
- 春分日和秋分日:
- 太阳直射赤道。
- 全球昼夜平分。
- 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。
- 夏至日:
- 太阳直射北回归线。
- 北半球昼最长,夜最短。
- 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昼。
- 南半球昼最短,夜最长。
- 南极圈及其以南出现极夜。
- 冬至日:
- 太阳直射南回归线。
- 北半球昼最短,夜最长。
- 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夜。
- 南半球昼最长,夜最短。
- 南极圈及其以南出现极昼。
六、对生活的影响
- 农业: 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周期、播种和收获季节。
- 气候: 影响气候类型的分布和变化。
- 生活习惯: 影响人们的作息时间、穿着和饮食习惯。
- 旅游: 影响旅游景点的选择和旅游时间的安排。
七、与自转的区别与联系
- 地球自转: 地球绕地轴的运动,产生昼夜交替和地方时差。
- 地球公转: 地球绕太阳的运动,产生季节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。
- 联系: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同时进行,共同影响着地球上的各种地理现象。
八、思考与拓展
- 如果地轴垂直于黄道面,地球上还会出现季节变化吗?为什么?
- 不同纬度地区的季节变化幅度有什么不同?原因是什么?
- 全球变暖背景下,地球公转对气候的影响会发生哪些变化?
- 利用地球公转的知识,设计一个旅游计划,说明选择的地点和时间,以及理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