孙悟空被唐僧赶走了三次情节思维导图
《孙悟空被唐僧赶走了三次情节思维导图》
一、第一次被赶走 (真假美猴王之前)
A. 起因
- 1. 打死强盗: 孙悟空不听劝阻,执意打死抢劫的强盗,唐僧认为他滥杀无辜,违反佛家慈悲为怀的宗旨。
- 2. 责备与顶撞: 唐僧多次责备孙悟空,孙悟空不服管教,顶撞唐僧,师徒关系恶化。
- 3. 紧箍咒: 唐僧念紧箍咒惩罚孙悟空,加剧矛盾。
- 4. 孙悟空的心理: 孙悟空感到委屈,认为自己一心护送唐僧,却不被理解和信任。
B. 过程
- 1. 唐僧的决绝: 唐僧态度坚决,执意要赶走孙悟空,认为他难以管教,无法约束其行为。
- 2. 孙悟空的哀求: 孙悟空苦苦哀求,表明自己护送唐僧的决心,希望能得到唐僧的原谅。
- 3. 孙悟空的离去: 唐僧不为所动,孙悟空无奈之下,含泪离开取经队伍。
- 4. 回归花果山: 孙悟空回到花果山,众猴王欢呼雀跃,但也难掩他内心的失落和伤感。
C. 结果
- 1. 唐僧的困境: 没有孙悟空的保护,唐僧屡次遭遇妖怪,险象环生。
- 2. 猪八戒的劝说: 猪八戒看到唐僧的困境,劝说唐僧召回孙悟空。
- 3. 唐僧的后悔: 唐僧意识到孙悟空的重要性,感到后悔。
- 4. 孙悟空的回归: 孙悟空接到唐僧的求助,最终选择重回取经队伍,继续保护唐僧西天取经。
- 5. 师徒关系的缓和: 经过此事,师徒关系有所缓和,但信任危机依然存在。
二、第二次被赶走 (白骨精)
A. 起因
- 1. 白骨精的诡计: 白骨精三次变化,迷惑唐僧,试图吃掉他。
- 2. 孙悟空的识破: 孙悟空火眼金睛,识破白骨精的伪装,将其打死。
- 3. 唐僧的误解: 唐僧肉眼凡胎,认为孙悟空滥杀无辜,杀害的是无辜的村民,不相信孙悟空的解释。
- 4. 猪八戒的挑拨: 猪八戒在一旁煽风点火,加剧唐僧对孙悟空的误解。
B. 过程
- 1. 唐僧的怒斥: 唐僧怒斥孙悟空,认为他凶残暴戾,不配做和尚。
- 2. 孙悟空的辩解: 孙悟空极力辩解,试图解释自己打死的确实是妖精,但唐僧不听。
- 3. 唐僧的严惩: 唐僧一怒之下,再次赶走孙悟空,并说出“再也不要回来”的狠话。
- 4. 孙悟空的绝望: 孙悟空感到绝望,认为自己一片真心,却换来如此下场,心灰意冷。
C. 结果
- 1. 孙悟空的离去: 孙悟空这次没有哀求,黯然离开,前往东海龙宫散心。
- 2. 唐僧的危险: 唐僧等人继续西行,再次陷入危险之中。
- 3. 白龙马的困境: 白龙马无法抵挡妖怪,也被捉住。
- 4. 孙悟空的动摇: 孙悟空内心仍然挂念唐僧,难以割舍这段师徒情谊。
- 5. 观音菩萨的劝说: 观音菩萨点化孙悟空,劝他以大局为重,继续保护唐僧西天取经。
- 6. 孙悟空的归来: 孙悟空最终选择放下个人恩怨,重回取经队伍,救出唐僧和白龙马。
- 7. 唐僧的道歉: 唐僧意识到自己的错误,向孙悟空道歉,师徒关系有所修复。
三、第三次被赶走 (六耳猕猴/真假美猴王)
A. 起因 (实际上是六耳猕猴的阴谋)
- 1. 六耳猕猴的出现: 六耳猕猴幻化成孙悟空,扰乱取经队伍,偷走金箍棒和行李。
- 2. 真假难辨: 六耳猕猴法力高强,与孙悟空难分真假,唐僧无法分辨。
- 3. 六耳猕猴的挑衅: 六耳猕猴假扮孙悟空,与唐僧发生冲突,故意激怒唐僧。
- 4. 唐僧的无奈: 唐僧无法辨别真假,只能按照以往的印象来判断,认为孙悟空又犯错。
B. 过程
- 1. 唐僧的惩罚: 唐僧念紧箍咒惩罚“孙悟空”,实际上是六耳猕猴。
- 2. 孙悟空的辩解: 真孙悟空极力辩解,却无法证明自己的身份。
- 3. 唐僧的驱逐: 唐僧再次赶走“孙悟空”,无论是真假,都让唐僧感到头疼。
- 4. 真假美猴王的争斗: 真假美猴王四处寻找辨别真假的方法,从龙宫到地府,都无法分辨。
C. 结果
- 1. 菩萨的无奈: 观音菩萨也无法辨别真假,推荐二人去西天找如来佛祖。
- 2. 如来的识破: 如来佛祖慧眼如炬,识破六耳猕猴的真面目。
- 3. 孙悟空的棒杀: 孙悟空将六耳猕猴打死,结束了这场风波。
- 4. 师徒关系的稳固: 经过此事,唐僧彻底认识到孙悟空的重要性,师徒关系更加稳固,信任度大大提升。也认识到妖怪的变化多端,不能仅凭肉眼判断。
- 5. 取经之路的最后阶段: 师徒四人齐心协力,继续西行,最终取得真经,功德圆满。这场风波也象征着取经路上最后的考验和磨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