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八年级物理思维导图全册一张》
(导图主体结构,无法直接在此呈现,但以下文字力求覆盖所有知识点,并体现章节之间的逻辑关系)
一、声现象
-
声音的产生与传播: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,振动停止,发声也停止。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,真空不能传声。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,一般情况下,固体 > 液体 > 气体。声速受温度影响,15℃时空气中的声速约为 340m/s。回声是声音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,利用回声可以测距离。
-
声音的特性: 声音有三个特性:音调、响度、音色。音调由频率决定,频率越高,音调越高。响度由振幅决定,振幅越大,响度越大。音色由发声体的材料、结构等决定,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音色不同。人耳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是 20Hz~20000Hz。
-
噪声的危害和控制: 噪声的定义:从物理学角度看,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;从环境保护角度看,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、学习和工作的声音,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,都属于噪声。噪声的来源包括:交通噪声、工业噪声、生活噪声等。减弱噪声的途径:在声源处减弱、在传播过程中减弱、在人耳处减弱。常用的方法有:安装消声器、植树造林、使用耳塞等。
-
超声波与次声波: 超声波是指频率高于 20000Hz 的声音,次声波是指频率低于 20Hz 的声音。超声波的应用:超声波清洗、超声波碎石、超声波探测、超声波成像等。次声波的危害:次声波能量大,传播远,对人体有危害,能引起共振,破坏建筑物等。
二、光现象
-
光的传播: 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。光速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,真空中光速最大,约为 3×10^8m/s。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:小孔成像、影子、日食和月食等。
-
光的反射: 光射到物体表面会发生反射。反射定律:反射光线、入射光线、法线在同一平面内,反射光线、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,反射角等于入射角。镜面反射和漫反射:镜面反射是平行光射到光滑表面发生的反射,反射光线仍然平行;漫反射是平行光射到粗糙表面发生的反射,反射光线向各个方向发散。
-
平面镜成像: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:像与物大小相等,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,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,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。平面镜成像原理:光的反射。平面镜的应用:穿衣镜、潜望镜等。
-
光的折射: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,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,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。折射定律:光从空气斜射入其他介质中时,折射光线向法线靠近,折射角小于入射角;光从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,折射光线远离法线,折射角大于入射角;光垂直入射时,传播方向不变。生活中的折射现象:海市蜃楼、水中的物体看起来变浅、鱼缸中的鱼看起来变大等。
-
透镜及其应用: 透镜分为凸透镜和凹透镜。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,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。焦点、焦距: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会聚于一点,这个点叫做焦点,焦点到透镜中心的距离叫做焦距。凸透镜成像规律:
- u > 2f,成倒立、缩小的实像。
- u = 2f,成倒立、等大的实像。
- f < u < 2f,成倒立、放大的实像。
- u = f,不成像。
- u < f,成正立、放大的虚像。 凸透镜的应用:照相机、投影仪、放大镜等。凹透镜成像:只能成正立、缩小的虚像。
-
眼睛与眼镜: 眼睛的结构:角膜、瞳孔、晶状体、视网膜等。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,视网膜相当于光屏。近视眼的成因:晶状体过厚或眼球前后径过长,像成在视网膜的前面。矫正方法:配戴凹透镜。远视眼的成因:晶状体过薄或眼球前后径过短,像成在视网膜的后面。矫正方法:配戴凸透镜。
-
光的色散: 白光是由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。三原色:红、绿、蓝。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,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。色散现象: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分解成红、橙、黄、绿、蓝、靛、紫七种色光的现象。
三、质量与密度
-
质量: 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,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,不随物体的形状、状态、位置的变化而变化。质量的单位:千克(kg),常用单位:吨(t)、克(g)、毫克(mg)。质量的测量工具:天平、杆秤、电子秤等。
-
密度: 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密度。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,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,同种物质的密度相同。密度公式:ρ = m/V,变形公式:m = ρV,V = m/ρ。密度的单位:千克/米^3(kg/m^3),常用单位:克/厘米^3(g/cm^3)。
-
测量物质的密度: 固体密度的测量: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,用量筒或排水法测量物体的体积,根据密度公式计算物体的密度。液体密度的测量:用量筒测量液体的体积,用天平测量液体和容器的总质量,再测量容器的质量,计算出液体的质量,根据密度公式计算液体的密度。
-
密度与社会生活: 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:鉴别物质、计算不便直接测量的物体的质量或体积、解释生活中的现象等。
四、力和运动
-
力: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,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或运动状态。力的单位:牛顿(N)。力的三要素:大小、方向、作用点。力的示意图:用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的大小、方向和作用点。
-
重力: 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。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。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成正比,计算公式:G = mg,g = 9.8N/kg。
-
弹力: 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产生的力叫做弹力。弹力的大小与形变程度有关,形变越大,弹力越大。弹簧测力计的原理:在弹性限度内,弹簧的伸长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。
-
摩擦力: 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,当它们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,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,这种力叫做摩擦力。摩擦力分为静摩擦力、滑动摩擦力、滚动摩擦力。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: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。增大摩擦的方法:增大压力、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。减小摩擦的方法:减小压力、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、变滑动为滚动、使接触面脱离接触。
-
牛顿第一定律: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,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。牛顿第一定律表明: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,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。惯性:物体具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做惯性,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。
-
二力平衡: 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,如果这两个力大小相等、方向相反、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,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。二力平衡的条件:大小相等、方向相反、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、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。二力平衡时,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。
-
力的合成: 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:方向相同的两个力的合力,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和,方向与这两个力的方向相同。方向相反的两个力的合力,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差,方向与较大的那个力的方向相同。
五、压强
-
压力: 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。压力并不总是等于物体的重力。
-
压强: 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。压强的计算公式:p = F/S,单位:帕斯卡(Pa)。增大压强的方法:增大压力、减小受力面积。减小压强的方法:减小压力、增大受力面积。
-
液体压强: 液体内部存在压强,液体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。在同一深度,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。液体压强还与液体的密度有关,密度越大,压强越大。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:p = ρgh。
-
大气压强: 空气内部存在压强,大气压强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。大气压强的测量:托里拆利实验。大气压强的应用:活塞式抽水机、吸盘等。
-
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: 在流体中,流速越大的地方,压强越小。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的应用:飞机的升力、喷雾器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