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西游记》思维导图
中心主题: 《西游记》
一级分支:
-
人物
- 主要人物:
- 孙悟空:
- 绰号:美猴王、孙行者、齐天大圣、斗战胜佛
- 武器:金箍棒
- 技能:七十二变、筋斗云、火眼金睛
- 性格:聪明机智、勇敢好斗、嫉恶如仇、叛逆不羁
- 关系:菩提祖师(师父)、唐僧(师父)、猪八戒、沙僧、白龙马(师兄弟)
- 主要事件:大闹天宫、被压五行山、保护唐僧西天取经
- 唐僧:
- 原名:陈玄奘
- 绰号:金蝉子转世
- 特点:慈悲为怀、心地善良、意志坚定、有时迂腐
- 坐骑:白龙马
- 使命:西天取经
- 主要事件:取经路上多次被妖魔捉拿、考验不断
- 猪八戒:
- 原名:猪刚鬣
- 绰号:天蓬元帅、悟能、八戒
- 武器:九齿钉耙
- 性格:好吃懒做、贪图美色、胆小怕事、但有时也憨厚可爱
- 关系:唐僧(师父)、孙悟空、沙僧、白龙马(师兄弟)
- 主要事件:在高老庄被收服、取经路上常偷懒
- 沙僧:
- 原名:沙悟净
- 绰号:卷帘大将
- 武器:降妖宝杖
- 性格:忠厚老实、默默奉献、任劳任怨
- 关系:唐僧(师父)、孙悟空、猪八戒、白龙马(师兄弟)
- 主要事件:在流沙河为妖、后被观音菩萨点化
- 白龙马:
- 原身:西海龙王三太子
- 原因:烧毁玉帝赏赐的明珠而被贬
- 职责:驮唐僧西行
- 很少说话,默默付出
- 孙悟空:
- 重要配角:
- 观音菩萨:指引唐僧西行,多次帮助师徒四人。
- 如来佛祖:佛教的最高领袖,安排取经计划。
- 玉皇大帝:天庭的最高统治者。
- 太上老君:道教的代表人物,炼丹炼器。
- 镇元子:地仙之祖。
- 牛魔王:孙悟空的结拜大哥。
- 铁扇公主:牛魔王的妻子,红孩儿的母亲。
- 红孩儿:圣婴大王,牛魔王和铁扇公主之子。
- 妖魔鬼怪:种类繁多,各具特色,阻挠唐僧取经。
- 主要人物:
-
情节
- 故事主线: 唐僧师徒西天取经,历经九九八十一难。
- 主要情节:
- 孙悟空出世:石头孕育,学艺菩提祖师。
- 大闹天宫:偷蟠桃,盗仙丹,反抗天庭。
- 五行山下:被如来佛祖镇压。
- 唐僧身世:陈光蕊遇害,江流儿出生。
- 西天取经:观音菩萨指点,唐僧收徒。
- 降妖伏魔:师徒四人一路降妖除魔,克服困难。
- 女儿国:唐僧面临情感考验。
- 火焰山:借芭蕉扇熄灭火焰。
- 狮驼岭:遭遇强大妖魔,苦战。
- 灵山取经:取得真经,修成正果。
- 情节特点:
- 神话色彩浓厚:想象丰富,充满奇幻。
- 曲折离奇:故事情节跌宕起伏,引人入胜。
- 寓意深刻:反映社会现实,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。
-
主题
- 核心主题:
- 坚韧不拔: 克服重重困难,最终取得成功。
- 团结协作:师徒四人互相帮助,共同完成使命。
- 战胜自我:克服自身的缺点和不足,不断成长。
- 惩恶扬善: 妖魔鬼怪最终被降服,正义战胜邪恶。
- 其他主题:
- 反抗精神: 孙悟空的反抗精神。
- 佛教思想: 慈悲为怀,普度众生。
- 社会批判: 对社会黑暗面的揭露和批判。
- 核心主题:
-
艺术特色
- 语言特色:
- 生动形象: 运用大量的比喻、拟人等修辞手法。
- 幽默风趣: 充满喜剧色彩,令人捧腹大笑。
- 口语化: 通俗易懂,贴近生活。
- 人物塑造:
- 性格鲜明: 人物形象栩栩如生,各有特点。
- 对比鲜明: 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形成鲜明对比。
- 具有象征意义: 人物形象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。
- 结构特点:
- 章回体: 分为一百回,每回相对独立,又相互关联。
- 结构完整: 情节完整,首尾呼应。
- 线索清晰: 以唐僧取经为主线。
- 其他艺术特色:
- 想象力丰富: 充满奇思妙想。
- 浪漫主义色彩: 充满浪漫主义情怀。
- 语言特色:
-
价值
- 文学价值:
- 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。
- 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。
- 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深远影响。
- 文化价值:
- 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文化和风俗。
- 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。
- 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。
- 教育价值:
- 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。
- 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。
- 激励人们奋发向上。
- 文学价值:
-
取经路线
- 长安出发
- 两界山
- 五行山
- 高老庄
- 流沙河
- 五庄观
- 白骨洞
- 平顶山
- 车迟国
- 通天河
- 女儿国
- 琵琶洞
- 火焰山
- 祭赛国
- 狮驼岭
- 比丘国
- 灭法国
- 灵山(雷音寺)
-
法宝
- 金箍棒
- 九齿钉耙
- 降妖宝杖
- 紫金钵盂
- 紧箍咒
- 芭蕉扇
- 紫金红葫芦
- 羊脂玉净瓶
- 幌金绳
- 金刚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