马说的思维导图
《马说》的思维导图
中心主题:马说
I. 作品背景
A. 作者生平:韩愈
1. 字号:字退之
2. 朝代:唐朝
3. 地位:唐代文学家、思想家、哲学家、政治家、教育家
4. 评价:唐宋八大家之首,古文运动的倡导者
5. 政治遭遇:仕途坎坷,屡遭贬谪
B. 创作缘由
1. 时局背景:社会重视门第出身,埋没人才
2. 个人境遇:怀才不遇,仕途不顺,深感郁闷
3. 创作目的:表达对社会弊端的不满,呼吁重视人才
II. 文章结构
A. 第一段:总起全文,提出论点
1. 核心观点:千里马常有,而伯乐不常有。
2. 论述方式:以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引出中心论点
3. 重要句子:“世有伯乐,然后有千里马。千里马常有,而伯乐不常有。”
4. 作用:奠定全文基调,点明主旨
B. 第二段:论述“不识马”的现象及危害
1. 论证对象:不识马的人
2. 具体表现:
- a. 骈死槽枥之间:埋没人才,让千里马像普通的马一样死去
- b. 不以千里称也:不能识别千里马的真正价值
3. 论证方法:反衬,通过不识马的庸人反衬伯乐的重要性
4. 危害:埋没人才,阻碍社会发展
5. 重要句子:“骈死槽枥之间,不以千里称也。”
C. 第三段:论述“不知马”的原因及危害
1. 论证对象:不知马的人
2. 具体表现:
- a. 食不饱,力不足,才美不外见:千里马得不到应有的待遇,能力无法展现
- b.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,安求其能千里也:想让千里马和普通马一样都不可能,更别说让它日行千里
3. 论证方法:
- a. 比喻:将“食不饱,力不足”比喻为人才得不到重视
- b. 反问:增强语气,表达对社会现实的质疑
4. 原因:
- a. 统治者不重视人才
- b. 社会风气浮躁
5. 危害:阻碍人才发展,导致国家衰败
6. 重要句子:“食不饱,力不足,才美不外见…安求其能千里也?”
D. 第四段:总结全文,表达作者的感慨
1. 核心观点:策之不以其道,食之不能尽其材,鸣之而不能通其意,执策而临之,曰:‘天下无马!’
2. 论述方式:总结性地批评了统治者的昏庸无能,表达了作者的感慨和愤懑
3. 论证方法:
- a. 反语:以“天下无马”的反语,讽刺统治者的无知
- b. 排比:增强语气,表达强烈的感情
4. 情感:
- a. 对人才被埋没的痛惜
- b. 对统治者昏庸无能的愤慨
- c. 对社会现状的担忧
5. 重要句子:“策之不以其道…曰:‘天下无马!’”
III. 写作特点
A. 论证方法
1. 对比论证:千里马与普通马的对比,伯乐与庸人的对比
2. 比喻论证:将千里马比喻为人才,将伯乐比喻为发现和重用人才的人
3. 反问论证:增强语气,表达强烈的感情
4. 反衬:通过庸人的无知来反衬伯乐的重要性
B. 语言特点
1. 精炼简洁:用词精炼,语言简洁明了
2. 寓意深刻:语言富有哲理,发人深省
3. 讽刺意味:运用反语等手法,表达讽刺意味
4. 感情强烈:表达了作者的强烈情感,感染力强
C. 艺术手法
1. 借物喻人:以千里马比喻人才,以伯乐比喻发现和重用人才的人
2. 托物言志:通过对千里马命运的描写,表达作者的政治抱负和对社会现实的不满
IV. 思想意义
A. 批判社会弊端
1. 批判不重视人才的社会现象
2. 批判埋没人才的人事制度
3. 批判统治者的昏庸无能
B. 呼吁重视人才
1. 强调人才的重要性
2. 呼吁建立公正合理的人事制度
3. 呼吁统治者要善于发现和重用人才
C. 现实意义
1. 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
2. 提醒我们要重视人才,珍惜人才,合理使用人才
3. 启示我们要敢于创新,敢于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