答谢中书书的思维导图

《答谢中书书》思维导图

I. 作品概述

  • A. 标题: 《答谢中书书》
  • B. 作者: 陶弘景
  • C. 体裁: 书信
  • D. 背景:
      1. 南北朝时期,文人多隐逸山林。
      1. 陶弘景辞官隐居茅山,梁武帝多次征召不就。
      1. 此书是陶弘景写给梁武帝萧衍手下中书舍人的一封回信,表达了自己隐逸的志趣。
  • E. 主旨: 表达了作者对山水的热爱和隐逸生活的向往,以及对名利的淡泊。

II. 内容结构

  • A. 开端(第1段): 客套寒暄,表达对中书舍人来信的感谢。

      1. “山川之美,古来共谈”:点明山水之美是古今共识。
      1. “高峰入云,清流见底”: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山水之景的特点,引人入胜。
  • B. 正文(第2-3段): 描绘山水景色,抒发隐逸情怀。

      1. 第二段:动静结合,描写山水之美。
        • a. 静态描写:
        • i. “夹岸高山,皆生寒树,负势竞上,互相轩邈;争高直指,千百成峰”:描绘山势高峻,树木茂盛,山峰林立的壮丽景色。运用夸张、比拟等修辞手法,突出山的高耸和树的繁茂。
        • ii. “泉水激石,泠泠作响;好鸟相鸣,嘤嘤成韵”:描绘泉水流淌,鸟儿鸣叫的清幽环境。运用拟声词,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性和感染力。
        • b. 动态描写:
        • i. “蝉则千转不穷,猿则百叫无绝”:蝉鸣猿啼,增添了山林的活力和野趣。
        • ii. “鸢飞戾天者,望峰息心;经纶世务者,窥谷忘反”:通过对比,衬托出山水的吸引力,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。在高空飞翔的鸟儿,看到高峰也会停止追逐;治理国家大事的人,看到幽深的山谷也会忘记返回。
      1. 第三段:抒发个人情怀,表明隐逸的志趣。
        • a. “横柯上蔽,在昼犹昏;疏条交映,有时见日”:描写树木枝繁叶茂,遮天蔽日,环境幽深。
        • b. “至若春和景明,波澜不惊,上下天光,一碧万顷;沙鸥翔集,锦鳞游泳;岸芷汀兰,郁郁青青”:描写春日江面的美景,视野开阔,色彩鲜明,生机勃勃。
        • c. “而或长烟一空,皓月千里,浮光跃金,静影沉璧;渔歌互答,此乐何极”:描写秋夜江面的美景,宁静而富有诗意,令人心旷神怡。
        • d. “登斯楼也,则有去国怀乡,忧谗畏讥,满目萧然,感极而悲者矣”:对比了失意者的感受,侧面烘托了作者的超脱与淡泊。
        • e. “而我登斯楼也,则有心旷神怡,宠辱偕忘,把酒临风,其喜洋洋者矣”:表明作者置身美景之中,心胸开阔,忘却荣辱,心情愉悦。
  • C. 结尾(第4段): 再次表达感谢,并委婉拒绝仕途。

      1. “北海虽赊,扶摇可接;东隅已逝,桑榆非晚”:引用典故,表达对朝廷的感激之情,并委婉地表明自己隐逸的决心。
      1. “孟尝高洁,空余报国之情;阮籍猖狂,岂效穷途之哭”:再次表明自己不同于为名利所累的人,坚持自己的生活方式。
      1. “勃,三尺微命,一介书生。无路请缨,等终军之弱冠;有怀投笔,慕宗悫之长风”:表明自己虽有报国之志,但更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。
      1. “舍簪笏于百龄,奉晨昏于万里”:表达了作者宁愿终老山林,侍奉双亲的愿望。
      1. “非谢家之宝树,接孟氏之芳邻”:谦虚地表达自己才能平庸,不愿出仕。
      1. “他日趋庭,叨陪鲤对;今兹捧袂,喜托龙门”:希望有机会能聆听教诲,并感谢中书舍人的厚爱。

III. 艺术特色

  • A. 语言清新自然,简洁流畅。
      1. 多用四字短语,音韵和谐,富有节奏感。
      1. 运用多种修辞手法,如比喻、拟人、夸张等,使语言生动形象。
  • B. 描写细腻生动,情景交融。
      1. 动静结合,从不同角度描写山水景色,展现了山水的魅力。
      1. 将个人情怀融入自然景色之中,表达了作者对山水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。
  • C. 议论含蓄委婉,不落俗套。
      1. 通过对比、引用典故等方式,表达自己的观点,避免了直接的宣泄。
      1. 既表达了对朝廷的感激之情,又表明了自己隐逸的决心,体现了作者的高超的语言艺术。

IV. 重要语句赏析

  • A. “高峰入云,清流见底”: 概括山水之美的精髓,高度凝练。
  • B. “鸢飞戾天者,望峰息心;经纶世务者,窥谷忘反”: 表达了山水的巨大吸引力,以及作者对名利的淡泊。
  • C. “心旷神怡,宠辱偕忘”: 表达了作者在山水之间的超脱与自由的心境。
  • D. “舍簪笏于百龄,奉晨昏于万里”: 表达了作者宁愿隐逸山林,侍奉双亲的愿望。
上一个主题: 西游记思维导图 下一个主题: 形容词与副词思维导图

相关思维导图推荐

分享思维导图